摘要:走在街道邊,初冬的夜晚突然傳來一首“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nèi)波瀾現(xiàn)”的粵文歌曲,是羅文和甄妮合唱的老版射雕英雄傳主題曲《鐵血丹心》,不由想到前幾日去世的武俠泰斗金庸,再想到夏日里故去的評書大家單田芳,傷感之情不禁涌上心頭……
走在街道邊,初冬的夜晚突然傳來一首“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nèi)波瀾現(xiàn)”的粵文歌曲,是羅文和甄妮合唱的老版射雕英雄傳主題曲《鐵血丹心》,不由想到前幾日去世的武俠泰斗金庸,再想到夏日里故去的評書大家單田芳,傷感之情不禁涌上心頭……
我們曾經(jīng)熟悉的、喜歡的、崇拜的大師們永遠(yuǎn)的走了,他們曾經(jīng)帶給我們無數(shù)的俠客夢、家國情懷、兒女情長;在那個物質(zhì)生活清貧的年代,是他們用才華橫溢、筆耕不輟讓我們的青春年少充滿了五顏六色,讓我們的精神生活充滿了憧憬和夢想,讓我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xué)會了責(zé)任和擔(dān)當(dāng)……
80年代,隨著《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港臺劇的播出,第一批偶像應(yīng)運而生,70后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批追星族,翁美玲、黃日華、苗僑偉,直到如今這些名字也是朗朗上口,為了買這些明星偶像們的貼畫,小伙伴們放了學(xué)撿罐頭瓶、碎玻璃渣,賣了換錢買貼畫,粘在墻上、課本上、作業(yè)本上、鉛筆盒里,自行車上……
偶像、貼畫,青春的記憶,年少時簡單喜悅著,長大后忙碌辛苦著,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的壓力、家庭的負(fù)擔(dān),早已不再如年少般迷戀了,但是空暇時間仍會聽一聽單田芳的“白眉大俠”,看一看金庸的“俠客之行”,心底里始終忘不了青春時期的憧憬與渴望,夢想與喜愛。也漸漸明白青春總有一些遺憾是永遠(yuǎn)彌補不了的,而那些讓我們迷戀的快樂時光值得永遠(yuǎn)銘記;近兩年看到一些東西、事情,總能引起一些青春的記憶:愛看央視春晚集體大回顧,愛聽三十年經(jīng)典歌曲回顧。細(xì)細(xì)想來不免感慨,作為俗人,懷舊是不能免俗的;直到娘家拆遷整理東西的時候,看見了那些青春洋溢的的照片,留存在字典里的各式各樣的糖紙,眼淚都要流出來了,是的,青春已經(jīng)走了,終于明白長大的意義,是失去后懂得還要勇敢的面對……
就在昨天十八歲的孩子和我說“漫威之父”斯坦.李去世了,整個世界都悲傷;說實話我不知道斯坦.李,也沒有看過他的作品,甚至和孩子爭論金庸和斯坦.李誰對后人的影響力更大;后來想想,我和孩子的爭論只是年代不同的大師們帶給我們彼此青春的記憶不同,但共同點是大師們都用自己的滿腔情懷,筆耕不輟,讓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染上色彩,儲備力量,擔(dān)上責(zé)任,愿不曾后悔青春時期的每一個選擇,愿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作為普通人,自是不能和大師們的影響力相提并論,但故去大師和青春的記憶教會我們無論處于家庭、單位,還是社會,做人、做事都要行的端、做得正,把友善、溫暖、和諧傳遞給家人、同事、朋友,用良好的心態(tài)促使自己不斷成長進步,和身邊的人攜手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