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兒明,爺爺為我打月餅,月餅圓圓甜又香,一塊月餅一片情……”小時候,每逢臨近中秋節(jié),小伙伴們便開始扯著嗓子一遍遍的唱著這不成調的歌謠。那時,月餅對我們的誘惑還是挺大的,縱然如此,對中秋節(jié)的期盼依然是充滿著矛盾,既希望能吃上幾口美味的月餅,卻又擔心隨之而來的繁忙秋收。
兒時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團圓的幸福自是體驗不到的,唯一能體驗到的就是秋收的疲憊。說來也巧,每年的中秋節(jié),都是秋收正忙的時候,掰玉米、刨花生、割豆子、犁地、耕種……一樣樣的農活使得父母像上足了發(fā)條的鐘表一樣,一刻不停的忙碌著。以前沒有機械,所有的農活便全靠著父母和一頭黃牛,當然,還有各家半大的孩子,雖然孩子們十分的不愿意參與這些農忙,但是卻一次次的敗在了父母那“賣了錢給買新衣服、買餅干、買奶油蛋糕”的大餅上,依然跟著父母忙過了一個又一個秋收。
那時候在玉米地里穿梭著掰玉米,是需要“全副武裝”的,頭上的帽子、身上的長褲長褂、腳上的布鞋與長襪,少了哪一樣都會被“鋒利”的玉米葉劃傷,父母掰玉米速度快的很,他們左右手一起開工,一會就把我們落下很遠,待他們掰到頭再折回來把我們剩下的那些掰完,順便再檢查一下我們掰過的地方是否有遺漏。雖然玉米地里又熱又臟,還弄的身上特別癢,但是在我們看來,也并非全無樂趣的,抓螞蚱、追蟋蟀,更有的時候,還會在地頭上收獲幾顆熟透的野葡萄,雖然有時會為此挨上一頓責罵,但是依然是快樂的。
待把玉米和花生都收回家,我們的任務就變成了白天看護玉米,防止被家中牲畜糟蹋,晚上和父母一起剝玉米皮。
入秋的夜晚,天已有些涼了,我們每人披著個外套、搬個馬扎圍坐在玉米堆旁,在明亮的月光下唰唰的撕落一個個的玉米皮。每逢這時,母親總會端幾個月餅出來,邊吃月餅邊聽父親給我們描繪未來:“今年收成不錯,價格也比去年貴,等賣了錢就存起來,專門供你們上學,等你們考上大學,在城里安了家,就再也不用下地干活……”
那年中秋月正圓,明亮的月光透過云層照亮了金黃的玉米,照亮了父親黝黑的臉龐,更照亮了我們對未來的希望。